close




立即點擊


標題

林景熙的生平資料


問題


我要林景熙的生平資料越詳細越好........我是要做報告用的:)


最佳解答


林景熙,字德賜,號霽山,林邸(即今林泗源)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林景熙面對當時朝廷政治腐敗、世事日非的局面感到十分失望;面對元軍大舉入侵不戰反求和而感到氣憤;他更不加忍目睹故國淪亡和生靈塗炭,於是毅然棄官不仕,隱居歸裏,探研經史從事著作。後學者稱為“霽山先生”。 元世祖二十二年(1285),江南釋教楊璉真伽勾結宰相桑哥,取禦旨率領眾僧徒,挖掘紹興宋故六陵,將南宋高宗、孝宗、光宗、甯宗、理宗、度宗等六代皇帝與後妃的骸骨拋棄於草莽之中,並在七日後運回杭州,建“鎮南塔”將帝妃之骨雜以六畜之骨埋於塔下。元兇此行除了威懾江南人民的反元情緒、鎮壓漢人的民族意識,也將皇陵內的價值連城的陪葬品都占為己有。 元兇的行徑讓江南人不齒,林景熙就是代表人物。當時林景熙與同鄉同學鄭朴翁正在與紹興朋友唐玨(玉潛)作客唱和,他們目睹耳聞番僧的惡行十分氣憤,經密議決定潛入偷出六陵之骸,破壞敵人目的。林景熙和唐玨變賣家財成現銀,以作到時賄賂守山僧徒之用。二人裝扮成杭城乞丐與采藥老人,冒死進入寶山皇陵區,用預先準備的雜畜之骨換取帝妃之骸。又聞宋理宗之頭顱被拋入湖中,又買漁網親自打撈,幸好一撈就得。然他們將骸骨秘密運到蘭亭附近的天童寺北坡,簡單隆重的依次安葬。為了便於辯認,林景熙又冒險從臨安故宮挖掘六株冬青樹分別植於六陵以作標記。並作《冬青花》詞和《夢中作》詩四首,暗喻這曠古未有的事件。而此後冬青花一直被視為忠貞愛國的象徵 宋朝末年,民族鬥爭劇烈,階級矛盾深化,人民災難重重。林景熙作為一個愛國志士和文學家,作品充滿對祖國美好河山的深深眷戀,對民族興衰存亡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對人民的疾苦寄於無限的同情。他的詩歌大多以自然達意的聯想,托物比興的手法,精粹簡練的語言,來委婉曲折的表達。 如他的五言律詩《枯樹》篇:“凋悴緣何事,青青憶舊叢。有枝撐夜月,無葉起秋風。暑路行人惜,寒巢宿鳥空。倘留心不死, 噓拂待春工。”這首巧妙地將“樹心”比“人心”,只要人心不變,最後一定會達到復國目的。同時林景熙在作品中還流露了復國的強烈願望。他說:“有枝撐夜月,無葉起秋風”,暗示為復國而努力的志士尚在,只是目前力量還不足。 林景熙雖然棄官改過隱居生活,但他對戰鬥在抗擊入侵者鬥爭第一線的愛國將土十分關懷。當他得到崖山戰鬥失敗,將士陣亡、陸秀夫抱起年幼的皇帝跳海自亡的消息時,仰天大哭,遂與同裏志士陳則翁等舉行哭祭悼念活動,並灑淚揮毫寫下了《題陸大參秀夫牡丹詩卷後》:“南海英魂叫不醒,舊題重展墨凝香,當時京洛花無主,猶有春風寄廣陵”的壯麗詩篇,以示對民族英雄的深深敬仰。林景熙的《讀文山集》七古雲:“黑風夜撼天柱折,萬里飛塵九冥竭,誰欲扶之兩腕絕。英淚浪浪滿襟血,龍庭戈延爛如雪,孤臣生死早已決。綱常萬古懸日月,百年身世輕一發。苦寒尚握蘇武節, 垂盡獨存呆卿舌,膝不可下頭可截。哀鴻上訴天欲裂,一編千載虹光發,書生倚劍歌激烈。萬壑松聲助幽咽,世間淚灑兒女別,大丈夫心一寸土。”這首詩歷來被認為是對民族英雄文天祥讚歌中最成功的一首,《中國文學史》評述作者林景熙的氣概正不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林景熙詩歌創作主攻七言律體,他對詩聖杜甫與陸放翁既有華藻、又見骨氣的詩歌風格十分推崇。他稱讚杜甫“詩中有史”,推譽陸遊“寤寐不忘中原”的高風,他提倡作家要品德高尚,作品要雄渾和諧、正氣凜然。他在詩歌創作 過程中“獨提詩律繼黃陳”,注重效法黃庭堅和陳師道奇警遒勁 的格律。所以他創作的詩歌達到了立意深婉豪健,文筆簡古凝 煉,語言含蓄酣暢,喻物生動貼切,膾炙人口,百讀不厭,感人至深的絕佳境界。他的“衣冠洛社浮雲散,弓劍橋山落照移”、“鶴歸尚覺遼城遠,鵑老空聞蜀道難”和“離亭落日馬嘶渡,舊國西風人喚船。湖海已空彈鋏夢,山林猶有著書年”、“春暉不系遊絲住,愁絕天涯寸草心”等等都是警句迭出、耐人尋味的絕好佳句。 林景熙不僅善詩且善作文。宋亡隱居後,在“神游舊月山河 改,夢斷疏槐風雨深”的情境之中,他寄情山水,漫遊吳越,在山水自然中抒發國家興亡之慨。《中國古代散文鑒賞辭典》中選載的《蜃說》、《粼說》和《鞍山齋記》是他的散文代表作。林景熙的散文文字精煉準確,敍述簡潔生動,意境深遠,感染力強, 依次疊進,結構完整,文筆豪邁,揮灑自如,耐人尋味,引人入勝。他的《蜃說》篇被歷代注家作為範文選讀。 林景熙來往吳越日久,時感思念家鄉,漸覺體力不支。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他在杭州患疾,自覺不宜久留異地而揮淚袂別友人回到平陽家鄉,在家臥病兩年後,於至大三年(1310)飲恨辭世,時年69歲。他的墓在其故鄉騰蛟林泗源村莊後面青芝山。清乾隆年間,平陽縣令重修陵園,並親題墓碑曰:南宋忠義林霽山先生之墓。一九八三年,霽山先生墓被平陽縣人民政府首批公佈為重點文保單位,並分別於1986年和1991年,由政府和當地群眾籌集資金,在墓前修築“仰霽亭”和“霽山碑林”,劉海粟、沙孟海、趙朴初、方去疾,陸儼少等一大批書畫大家在這裏留下了珍貴的墨寶。


其他答案


沒辦法全部複製過來,只擷取部分資料(這裡有限制字數,參考資料的網頁有更詳細的介紹~~)林景熙(12421310),字德賜,號霽山,平陽騰蛟泗源大林邸(即今林泗源)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太學生出身,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由上舍釋褐進士,官歷泉州教授(主管教育官員),廣東學政(主管科舉官員),禮、兵部架閣(掌管庫藏,文案官),最後進階從政郎(治理國家政務官)。宋恭帝寶佑元年(1275),林景熙面對當時朝廷政治腐敗、權姦當道、國力衰竭、世事日非的局面感到十分失望;面對元軍大舉入侵,當局採取求和投降政策而感到非常氣憤;他更加不忍目睹故國淪亡和人民塗炭,於是毅然棄官不仕,隱居歸裡,教授生徒,探研經史,漫遊江浙,從事著作,由是名重當時,學者稱之為“霽山先生”。林景熙是雄踞我國宋元之際騷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二千年歷史中成就最高的詩人。宋朝末年,民族鬥爭劇烈,階級矛盾深化,人民災難重重。林景熙作為一個深感亡國之痛的愛國志士和文學家,其作品處處充滿對祖國美好河山的深深眷戀,對民族興衰存亡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對人民的疾苦寄於無限的同情。他的詩歌,大多以自然達意的聯想,托物比興的手法,精粹簡練的語言,委婉曲折的表達方式,來揭示自己心靈深處亡國隱痛的情思和起到了對侵略者猙獰面目進行淋漓盡致的暴露,對在民族危難關頭賣國求榮、投敵變節的民族敗類進行無情鞭達和對在抗擊外來侵略勢力、捍衛國家獨立、維護民族尊嚴而捐軀的死難者無限敬仰的效果和願望。如他的五言律詩《枯樹》篇:“凋悴緣何事,青青憶舊叢。有枝撐夜月,無葉起秋風。暑路行人惜,寒巢宿鳥空。倘留心不死,噓拂待春工。”40個字落落簡篇,用托物比興的手法,精粹簡練的語言,意深筆婉地揭露了在元朝統治階級的屠刀與鐵蹄之下,故國山河處處一片焦土,人民流離顛沛、無家可歸,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難以聊生的悲慘局面。同時林景熙在作品中還流露了復國的強烈願望。他說:“有枝撐夜月,無葉起秋風”,暗示為復國而努力的志士尚在,只是目前力量還不足,“倘留心不死,噓拂待春工”,巧妙地將“樹心”比“人心”,只要人心不變,到適當的時候一定會達到復國目的。這是一首號召人民團結起來等待時機,趕走侵略者,實現復國目的、充滿愛國激情的詩歌。陸遊念念不忘的祖國,在時過六十六年之後,終於實現了“統一”。林景熙親自目睹了這一在敵人屠刀鐵蹄之下的殘酷“統一”。所以林景熙很有感慨地寫了一首《書陸放翁卷後》詩:“……青山一發愁濛濛,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已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陸遊的《示兒》不是說“但悲不見九州同”、“家祭無忘告乃翁”嗎?林景熙說:現在九州已經同了,可卻是“同”在元人的干戈之下,家祭之時怎麼可以告訴九泉之下的“乃翁”呢?林景熙這首詩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難怪有人讀了他的詩,無不感動的潸然淚下。林景熙詩歌創作最工七言律體,他對詩聖杜甫與陸放翁既有華藻、又見骨氣的詩歌風格十分推崇。他稱讚杜甫“詩中有史”,推譽陸遊“寤寐不忘中原”的高風,他提倡作家要做到品德高尚,要有民族氣節,作品要雄渾和諧,正氣凜然。他在詩歌創作過程中“獨提詩律繼黃陳”,注重效法黃庭堅和陳師道奇警遒勁的格律。所以他創作的詩歌達到了立意深婉豪健,文筆簡古凝煉,語言含蓄酣暢,喻物生動貼切,膾炙人口,百讀不厭,感人至深的絕佳境界。他的“衣冠洛社浮雲散,弓劍橋山落照移”、“鶴歸尚覺遼城遠,鵑老空聞蜀道難”和“離亭落日馬嘶渡,舊國西風人喚船。湖海已空彈鋏夢,山林猶有著書年”、“春暉不系遊絲住,愁絕天涯寸草心”等等都是警句迭出、耐人尋味的絕好佳句。林景熙不僅工詩且善作文。宋亡隱居後,在“神遊舊月山河改,夢斷疏槐風雨深”的情境之中,他寄情山水,漫遊吳越,在山水自然中抒發國家興亡之慨。《中國古代散文鑑賞辭典》中選載的《蜃說》、《粼說》和《鞍山齋記》是他的散文代表作。林景熙的散文文字精煉準確,敘述簡潔生動,意境深遠,感染力強,依次疊進,結構完整,文筆豪邁,揮灑自如,耐人尋味,引人人勝。他的《蜃說》篇被歷代注家作為範文選讀。林景熙的創作成就和藝術造詣,歷來受到很高的評價。與其同年代的方逢辰序稱:“宛然六義之遺音,非湖海嘯吟風月而已,於詩家門戶,當放一頭”,明胡應麟《詩藪》稱:“林德賜七言勁逸雄邁,《讀文山集》可謂元初絕唱”。林景熙有《白石樵唱》、《白石稿》詩文16卷傳世。元統二年(1334)鄉人章祖程合編為《霽山集》,解放後,中華書局曾刊行。近年,浙江古藉出版社又整理編撰陸續出版發行。參考資料:http://202.43.196.230/language/translatedPage?tt=url&text=http%3a//www.you8.com/news/read.asp%3fnewsid=186&lp=zh_zt&.intl=tw&fr=fp-tab-web-t林景熙是南宋遺民,拒不仕元,與同道好友王脩竹、鄭樸翁、胡天放等人,每逢歲末則相聚,往來於吳越之間。數人以葛粉為飯,採藤花作蔬,烹茶品茗,恍如化外之人。--------------------------------------------------------------------------林景熙(一二四二~一三一○),字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太學生出身,宋度宗咸淳七年(一二七一),由上舍釋褐進士,官歷泉州教授,廣東學政,禮、兵部架閣,最後進階從政郎。宋恭帝寶佑元年,林景熙面對當時朝廷政治腐敗、權姦當道、國力衰竭、世事日非的局面感到十分失望;面對元軍大舉入侵,當局採取求和投降政策而感到非常氣憤;他更加不忍目睹故國淪亡和人民塗炭,於是毅然棄官不仕,隱居歸裡,教授生徒,探研經史,漫遊江浙,從事著作,由是名重當時,學者稱之為「霽山先生」。《宋詩鈔》稱其詩「大概凄愴故舊之作。與謝翱相表裡。翱詩奇崛,熙詩幽宛。」他的詩還頗受陸游詩的影響,其中的雄深雅健之作,可追蹤放翁,至於有些詩句若放到《劍南詩稿》中幾可亂真。著有詩集《白石樵唱》、《霽山集》、《題放翁卷後》詩等著作:商婦吟??????林景熙良人滄海上,孤帆渺何之。十年音信隔,安否不得知。長憶相送處,缺月隨我歸。月缺有圓夜,人去無回期。回期尚終有,白首寧怨遲。寒螿苦相吊,青燈鑒孤幃。妾身不出幃,妾夢馳萬里。參考資料:http://www.npm.gov.tw/exh91/3friends/chinese/inf_main.htmhttp://www.wfdn.com.tw/9303/040318/news/031813-1.htmhttp://202.43.196.230/language/translatedPage?tt=url&text=http%3a//www.you8.com/news/read.asp%3fnewsid=186&lp=zh_zt&.intl=tw&fr=fp-tab-web-t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1217000014KK19202

046CB5D388C50968
arrow
arrow

    知識百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